5G+边缘计算+AI共生共长
这是一个新的风向,也是一个全新的战场。数字化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未来已来,不再是一句口号。尤其是中国,这个拥有全球最大网络体量与用户规模的超级大国已然走在了世界5G的前列。
第18期 | 2020年01月18日
5G+边缘计算+AI共生共长
5G+边缘计算+AI共生共长
这是一个新的风向,也是一个全新的战场。数字化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未来已来,不再是一句口号。尤其是中国,这个拥有全球最大网络体量与用户规模的超级大国已然走在了世界5G的前列。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将目光锁定于垂直行业领域,5G网络切片在边缘计算、AI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作用下正在释放强大能量,目前如医疗、环保、电力、能源以及智能制造等很多领域,都已具备了成功案例和落地实践。由此,在构建万物互联的未来美好蓝图中,“5G+边缘云+AI”相伴相生,互促共长。
5G驶入 软件定义新航程
2020年商用的5G,正在产业链的积极推进和不断突破中离我们越来越近。运营商们相信,基于SDN、NFV 、边缘计算等技术全新打造的 5G 将能够完成“软件化”这一宏伟目标,未来的 5G 也会在新技术的奠基下更加灵活与开放,为更多的5G 杀手级业务以及垂直行业应用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第17期 | 2019年03月01日
5G驶入 软件定义新航程
5G驶入 软件定义新航程
毫无疑问,数字化、智能化的主战场正在加速向各个领域延伸。作为领先的新型信息通信(ICT)解决方案提供商,赛特斯坚持聚焦ICT基础设施和应用创新,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定义通信技术构建的下一代网络和服务体系,使能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2018年,在多年坚持发展柔性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赛特斯进一步明确“软件定义、聚焦边缘、拥抱5G”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别是5G技术创新的投入,在软件定义通信战略方向上构建持续领先的优势。
2019年,5G商用大幕将全面拉开。AT&T、Verizon、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在以不可估量的信念与行动力展开5G商用部署。他们以控制、接入、转发三朵云为中心,以SDN/NFV为核心架构,以模块化和开放化网络设计为基础,构建5G网络生态。同时,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对海量数据的高质量和实时传输处理等要求也催生了5G移动边缘计算。5G移动边缘计算的实现是5G多应用场景落地的基础,也是运营商5G时代运营和服务模式的突破点。
在新一代5G无线接入网络中,运营商比以往更加注重模块化,具备更强的编程能力,设计更加轻量和白牌化的空口硬件,充分利用软件虚拟化技术和开源技术,软件和硬件解耦,开放整个接入网生态。5G将揭开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崭新的一页,构筑未来网络和服务的新起点。
赛特斯战略性地选择重塑固网和移动边缘网络和服务,深耕家庭宽带、企业网络、移动网络三大接入网生态,通过软件定义5G基站(5G vRAN)和软件定义边缘计算两个主要抓手,拥抱5G战略机会,变革边缘网络,创新5G服务。公司将牢牢把握 5G 标准进程和商用的节奏,努力满足运营商推进 5G 商用部署进程和打造5G全新产业链的的双重需求。
5G大规模商用部署一触即发,IoT、视频、云等将被进一步广泛应用,渗透到各个行业。展望未来,我们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万物感知唤醒400亿终端,万物互联激活1000亿联接,一幅软件定义的智能世界的美好蓝图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赛特斯愿携手合作伙伴,助力运营商、政企客户在能力、连接、商业、体验和合作等领域突破传统边界,实现商业成功,使能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边缘计算 万物互联新高地
伴随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落地以及即将到来的5G网络,边缘计算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传统行业/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落脚点。
第16期 | 2018年03月01日
边缘计算 万物互联新高地
边缘计算 万物互联新高地
伴随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落地以及即将到来的5G网络,边缘计算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传统行业/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落脚点。面对越来越多的物联传感终端、人-机-物三元融合交互,传统“纯云端”模型将无法满足需求,而“云-边-端”架构将应用于更多业务场景中,可以预见,在业务场景和用户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边缘计算将不断释放能力、延伸能力。
SD-WAN如何让政企业务重获新生
作为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中的重要分支,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无疑是自2015年至今,在企业级广域网规划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作为一个快速兴起的新技术,SD-WAN将软件可编程与商业化硬件结合起来,提供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广域网布局服务,大有取代传统广域网布局技术的趋势。
第15期 | 2017年11月01日
SD-WAN如何让政企业务重获新生
SD-WAN如何让政企业务重获新生
作为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中的重要分支,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无疑是自2015年至今,在企业级广域网规划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作为一个快速兴起的新技术,SD-WAN将软件可编程与商业化硬件结合起来,提供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广域网布局服务,大有取代传统广域网布局技术的趋势。
根据IDC 2010-2021年全球SD-WAN预测报告显示,考虑到云、移动性、大数据和分析流量的增加对企业产生的挑战,未来5年,SD-WAN的销售额将以每年69%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21年达到80.5亿美元。而且,SD-WAN还可以弥补MPLS的高成本,拥有改进应用流量管理以及智能路径选择等优势,因此受到众多运营商的青睐。
零售业率先采用SD-WAN
过去一年中,许多服务提供商都宣布推出了全新的混合广域网解决方案,SD-WAN是最受欢迎的服务。近日,Ovum分析师Mike Sapie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应用混合广域网和SD-WAN服务的大多是零售行业企业,为了缓解来自电子商务的竞争压力,传统的零售行业希望通过电子商务、数字互动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
Mike Sapien认为,由于受到亚马逊等主要网络销售商以及其他电子商务技术变革的打击,传统零售行业正处于困境之中,尤其前者通过移动互联网服务和云服务等,提高了与客户之间的亲密度。因此,传统商店和零售分支机构需要通过云服务和宽带网络,实现自身转型数字化零售业的关键之旅。另外一个原因在于,零售行业所需要的销售点(POS)流量、实时销售库存信息、可靠Wi-Fi,客户跟踪应用程序以及数字营销,也让其较其它垂直领域在接受创新信息技术方面推进速度更快。
Ovum的研究表明:更加灵活地连接云服务是零售业选择SD-WAN技术的最大动力之一。零售商店的供应链、库存控制和客户跟踪等都越来越需要基于云的服务,而今多云环境已经成熟,零售业需要向更灵活和更好的网络连接平台过渡。
不过,Mike Sapien也认为,虽然零售业已经率先在SD-WAN领域“尝鲜”,但其他行业也开始试验和部署同样的服务,比如医疗、教育、制造业等,他们的目的首先是降低成本,而后是增加设备的可靠性并简化操作流程。
市场潜力大引来收购热潮
虽然SD-WAN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其潜在市场已经高达百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业界对于SD-WAN初创公司的投资额高达数亿美元,类似VeloCloud、Viptela、CloudGenix、Cybera、Versa和Talari这样的供应商都是目前SD-WAN市场上发展较好的创业公司。
当然,通信服务提供商(CSP)和云提供商也在提供托管SD-WAN产品。据IDC预测,CSP将继续在其现有的MPLS产品之上推出SD-WAN服务,诸如Comcast Business(康卡斯特)和Charter等有线电视提供商很有可能将SD-WAN作为MPLS的替代方案。
那些传统的网络公司也在SD-WAN领域展开布局,尤其是资金雄厚的大公司,正在通过投资或收购的方式,补齐自身在SD-WAN技术上的短板。如思科就在9月宣布完成对Viptela的6.1亿美元的收购,Viptela是一家专门提供SD-WAN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而思科的收购,无疑是为了填补自己智能广域网(IWAN)在SD-WAN技术上的不足。
同时,诺基亚投资的专注于SDN解决方案的Nuage Networks公司,近期也不断与英国电信、中国电信、西班牙电信及Telia等全球大型服务提供商签署协议,在SD-WAN方面进行合作。
Juniper在2012年宣布以1.7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创业公司Contrail Systems,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两款SDN控制器Contrail,在2013年宣布收购WANGL公司,接手了NorthStar控制器,并且在NorthStar控制器的基础上推出了SD-WAN服务。MikeSapien对此认为,目前SD-WAN仍处初期阶段,不论是初创公司还是传统IT巨头,市场份额尚不清晰,日后随着该技术的逐渐进入大规模商用部署,将会呈现新的产业格局。
运营商已经开启规模试点
电信运营商也在SD-WAN方面做了不少工作。2017年7月,美国电信巨头AT&T完成了对博科通信公司的Vyatta和相关资产的收购,其中包括博科公司vRouter产品线。完成交易之后,AT&T将拥有完整的Vyatta网络操作系统,包括其虚拟网络功能(VNF)、分布式服务品平台以及正在开发的软件,本次交易将为AT&T扩展SD-WAN产品和白盒功能,公司将能够与VeloCloud一起提供SD-WAN云服务相关的本地VNF。
作为AT&T的主要竞争对手,Verizon最近也与爱立信达成了合作关系,根据协议,爱立信将为其企业IT部署Verizon管理的SD-WAN,包括虚拟化安全服务和管理企业无线接入网络(E-RAN)解决方案,这有助于爱立信将其企业IT环境转变为虚拟服务设施。同时,Verizon使用爱立信的软件,使得其用户可以处理VNF的自助订购和配置,并使用不同的支付模式。企业可以从Verizon的产品目录中订购VNF,用于实现安全性、WAN优化和数据中心负载均衡等服务。据悉,参与该计划的其他合作伙伴还包括Juniper、Cisco、Palo Alto、Versa、Reverbed等。
其实,从2016年初开始,Verizon就在加强SD-WAN网络基础,目前已有超过90个活跃的SD-WAN应用和16个全面部署,其中30个参加了全球CPE项目测试。Verizon最初的SD-WAN服务主要面向大型企业,而后进一步拓展,也开始瞄准网络环境中实施消费级服务的中小业务,包括基于软件的网络、基于云的终端用户管理和虚拟化安全服务,以此保护和简化分支网络架构。
在2017年初,英国电信也推出了基于SD-WAN技术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实现了700万美元的收入。
而在国内,中国电信在SD-WAN方面处于领导者地位。2017年7月,中国电信上海理想信息产业公司与Silver Peak达成合作,率先在中国市场提供SD-WAN服务,用于解决跨国企业对于国际网络连接的高性能和安全要求。
2017年9月,中国电信国际公司又与美国厂商Versa Networks联合推出了SD-WAN服务组合,为世界各地企业提供体验更佳、灵活性更强、成本更低的网络连接服务。据了解,目前中国电信环球SD-WAN已设立了12个网络节点,目标是在未来增至40~50个,并根据业务需要持续增加。同时,该服务的初期投入资金并不大,以往传统的网络专线服务至少需要2~3个月才能完成,而SD-WAN服务最快只需要1小时就能完成。
打破藩篱 vBRAS复活城域网
vBRAS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在IP城域网引入NFV的一个切入点,当前vBRAS主要应用在一些小流量多并发常在线业务场景以及需要集中运营的业务场景。后续随着vBRAS产品的不断成熟,vBRAS可能将转变为通用控制面+专用/通用转发面的产品形态,并逐步取代现网的传统设备。
第14期 | 2017年03月01日
打破藩篱 vBRAS复活城域网
打破藩篱 vBRAS复活城域网
vBRAS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在IP城域网引入NFV的一个切入点,当前vBRAS主要应用在一些小流量多并发常在线业务场景以及需要集中运营的业务场景。后续随着vBRAS产品的不断成熟,vBRAS可能将转变为通用控制面+专用/通用转发面的产品形态,并逐步取代现网的传统设备。
vBRAS引入的需求及产品现状
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设备(BRAS)位于运营商城域网的网络服务提供点(POP),是用户实现各种业务的入口,作为用户接入网络第一跳网关,BRAS维护了大量用户相关的业务属性、配置及状态,包括:用户IP地址、PPPoE/IPoE会话、Qos和ACL属性等,这些表项和属性直接关系到用户业务的安全性及服务质量,BRAS在城域网中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
近年来在新业务、新流量模型的冲击下,传统BRAS的弊端也开始暴露,作为软硬件一体化的专用设备,BRAS采用控制与转发紧耦合的架构,存在转控能力不匹配,资源利用率不均衡、配置管理分散、扩展性较差、扩容成本高昂等问题,可以说,传统BRAS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城域网的发展。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技术的出现,为传统BRAS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采用x86等通用硬件以及虚拟化技术,把原有必须通过专用硬件实现的网络功能,改由通用服务器实现,从而实现传统BRAS的软硬件解耦及功能抽象。基于NFV技术实现的虚拟化BRAS(vBRAS)有利于资源的灵活共享,满足业务的集中管控、自动弹性扩缩容、故障隔离和自愈,以及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vBRAS-FP基于专用/通用硬件技术实现,根据业务需求,部分部署在核心DC以及边缘DC,部分部署在原BRAS或汇聚交换机位置,实现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分流,对需要上云的业务通过VXLAN等隧道方式转发到云化的虚拟资源池中处理,对纯IP转发的流量则直接转发。
IPTV消失的楚河汉界
2016年的IPTV,运营商在三网融合政策的支持和自身转型和竞争压力下,将迎来IPTV发展的高峰期。并且在快速拓展业务的目标下,其营销模式也会从原有的宽带带动电视的方式进入到更显激进的宽带电视一体化用户营销战略。
第13期 | 2016年11月01日
IPTV消失的楚河汉界
IPTV消失的楚河汉界
2016年的IPTV,运营商在三网融合政策的支持和自身转型和竞争压力下,将迎来IPTV发展的高峰期。并且在快速拓展业务的目标下,其营销模式也会从原有的宽带带动电视的方式进入到更显激进的宽带电视一体化用户营销战略。
政策红利下IPTV峰回路转
2015年,对于IPTV来说,是个峰回路转之年,尤其是下半年,随着以政策为首的几大利好的陆续发布,IPTV开始展露其第二春,并且势头不减,呈老树新花之态。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IPTV市场已经超过了5000万。
2016年的IPTV,运营商在三网融合政策的支持和自身转型和竞争压力下,将迎来IPTV发展的高峰期。并且在快速拓展业务的目标下,其营销模式也会从原有的宽带带动电视的方式进入到更显激进的宽带电视一体化用户营销战略。
中国电信:2016年起,中国电信集团将全面推进宽带与电视的捆绑套餐,目标是将每一个发展的宽带用户,都成为电信电视的IPTV用户。以此为计算方式,2016年中国电信的IPTV用户增长目标为2500万。
目前中国电信已停止采购传统的Linux终端,新购终端均为智能终端,2016年智能终端的规模提升,对于IPTV业务也将带来新的飞跃。
中国联通:根据中国联通集团2015年12月31日下发的《中国联通TV视频业务发展工作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将TV视频业务作为联通集团”战略性基础业务”,并颁布了“TV发展十条”,不仅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同时还要求各省分公司成立TV视频业务领导小组及专业项目推进组,每月向集团汇报业务进展,集团也将在全国进行“TV发展十条”的业务巡视工作。
中国联通的IPTV业务2015之前一直处于各地自行发展的状态,缺乏集团层面的统一协调,这次新的改变,将使得IPTV业务在2016年在联通区域迎来规模上的飞升。据悉,集团下达的指标为1000万,由于联通之前的用户基数低,反而增长空间更大,因此,预测实际发展数量将会远超这个数字。
同时,中国联通还颁布了《中国联通IPTV质量监测系统建设解决方案》的技术规范,要求各省分公司按照集团统一要求建立IPTV质量保障系统,从而从根本上为IPTV业务的发展保驾护航,由此可见中国联通对IPTV发展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
中国移动:虽然中国移动还未正式获得IPTV牌照,但这些年,移动一直都是在以互联网电视的名义,做着IPTV的事,并且受限于互联网电视的政策,没法合法直播,没法合法亮相,今年即将迎来转正的机会。可以以IPTV的名义,合法的圆其互联网电视的梦想了。虽然如今中国移动的互联网电视用户不多,但是移动的宽带发展“壕”气十足,超低价格攻城略地,为其发展电视用户提供了根基,预测今年移动应该能申请到IPTV传输牌照,其年增长率应不低于1500万。
2016年,通信运营商的IPTV发展预期着实令人吃惊,从目前的数字来看,电信联通移动三箭并发,4500万年增长,IPTV总数会迅速过亿,即使业内一直看好IPTV,但也没有预测到运营商会如此大手笔。但这其实也可以看出源自运营商的业务转型压力,以传统的产品为核心的累加式的销售收入模型正逐步让位于以用户为核心的更具弹性的服务收入模型。IPTV给了各大运营商一个转型的切入口,同时电信也为联通、移动起了一个好的榜样,于是多重因素之下,2016便成了IPTV大年。
大视频及增值业务发展
政策是前提,规模是基础,业务则是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IPTV相比其他电视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是其商业模式。而这个商业模式是建立在运营商的商业闭环之上的。随着IPTV智能化的演进,平台开放、业务放开是演进的必然,而如何构建一个开放闭环的商业体系是对运营商的考验。
从目前IPTV的业务形态来看,视频内容依旧是用户的第一需求。其中直播服务更是和OTT的最大差异,4K电视则是电信IPTV后发抗制广电数字电视的最强有力武器。而基于电视和手机双屏互通的融合电视则是电信运营商的最大优势。
1)直播:从广电总局现在对于各种电视形态的管理来看,在短期内,互联网电视的直播服务还难以开放。原本广电总局给予数字电视的直播政策窗口期,也成为了电信IPTV和OTT的优势。直播属地化管理的特点,成为了地方电信和二级播控方的深入合作、利益共享的最大动力。
从直播的质量来看,标清已淘汰,高清是基础,4K是趋势。即使现在真正的4K还难以普及,但是在宣传上,4K的启动将是IPTV与数字电视、OTT博弈的新痛点、新亮点,新卖点。
2)4K:在4K竞争上的滞后这恐怕会成为一直从事电视的广电运营商的心痛,居然被后起之秀电信运营商拔了头筹,并成为与之抗衡、反攻的有力武器。
视频质量是用户体验的第一直观感受,电信运营商通过4K的传播,不仅让IPTV拿到了用户中的印象分,而且充分发挥了通信运营商网络的最大优势,拉开了与其他视频应用的差距。
收费的基础在于体验,而体验的最基本要求是流畅。
4K是电信在IPTV发展史上走出的一招好棋,对于自身的推动意义深远。
3)终端融合:从运营商近年的发展来看,以融合套餐,捆绑手机,带动手机用户为发展目标的012策略,随着4G+战略在2016的全面实施,将进入以电视手机之间流量互导的融合业务发展新阶段。
而赛特斯在移动视频质量监测领域的产品,正好可以为运营商解决移动端质量监测的困局,为运营商提供切实有效的监测体系,提供质量分析数据,从而为移动视频的质量保障提供强力支撑。
4)智能应用:从应用种类来看:视频点播、游戏、音乐、教育、电商、阅读等依旧是主流,但是在服务体验的再创新会提出新要求,因为智能平台的竞争程度远远大于原有传统增值服务,让用户付费的痛点难度也将激增。
针对用户的行为习惯,业务使用情况进行采集分析,依托我司的大数据产品,进行深入分析,为市场营销提供营销策略定制依据,精确把握用户心理,提升用户粘度。
互联网的成长,正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朝着家庭互联网发展,而作为运营商而言,构建以电视屏为家庭入口,手机为操控入口,家庭网关为核心枢纽的融合、智能的智慧家庭是其未来的方向。而就IPTV而言,在追求应用数量的基础上,更应进入关注服务体验、质量和价值的新阶段。
SDDC云图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计算、存储、网络为等核心基础设施领域。虽然针对不同领域的软件定义方法在技术路线、实现方案、成熟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第12期 | 2016年03月01月
SDDC云图
SDDC云图
当前,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计算、存储、网络为等核心基础设施领域。虽然针对不同领域的软件定义方法在技术路线、实现方案、成熟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松耦合的数据层与控制层:传统数据中心中的各类设备都是封闭的黑盒子,其数据层与控制层紧密耦合,目标是利用专用集成电路等硬件技术实现设备的高效能。而在软件定义时代,无论是计算领域的小型机、网络领域的交换机,还是存储领域的磁盘阵列,都受到了以x86为代表的开放硬件平台加软件系统堆栈的冲击。在这一数据层设备通用化的背景下,控制层逻辑不再适合也没有必要继续以硬件方式实现,进而推动了软件编写的控制逻辑与数据层硬件设备的分离。
资源分布化与控制集中化: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资源以“池化”的状态呈现,这意味着各类资源需要做到弹性可控和按需交付。因此,资源层的分布化部署成为必需,无论是计算、存储还是网络,都将以集群方式支持资源供给,以满足资源池规模缩放要求。同时,前文提及的数据层与控制层的松耦合使得控制层能够被剥离出来独立实现,进而以逻辑集中的方式管控数据层资源集群,以更好地支持资源调配的全局优化,并有助于为应用系统的资源调用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
支持丰富的软件接口开放:软件定义数据中心除了在系统的各个层面中全面利用软件技术改善或替代硬件组件之外,其倡导的开放性更是对传统封闭架构的挑战。丰富的软件接口成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能力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它使得上层的创新应用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调用数据中心资源。特别是开源软件技术(例如:计算领域的KVM、存储领域的Ceph、网络领域的Open vSwitch和各种开源控制器等)正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进一步地推进了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开放性。
在具体的实践中,软件定义的计算主要体现在经过虚拟化的x86服务器资源作为数据层(例如VMware vSphere),接受着来自虚拟化管理平台的控制(例如VMware vCenter);软件定义的存储利用分布式的x86服务器架构存储节点构成存储集群(例如Ceph中的OSD ),并具有统一的系统管理节点(例如Ceph中的MDS);软件定义的网络则利用软硬件网络设备(例如Open vSwitch、白盒交换机等),在控制器的集中控制下按需提供网络通路(例如OpenDaylight、ONOS等控制器)。
需要注意的是,业界一度把“虚拟化”和“软件定义”划上了等号。从本质上看,虚拟化可以被理解为通过增加软硬件中间层屏蔽底层硬件差异,以达到实现资源池化的目的,例如:在计算方面引入虚拟化软件将x86硬件平台划分为具备软件可编程能力的数据层和控制层、在存储方面通过存储虚拟化设备整合异构存储系统形成存储资源池、在网络方面利用叠加(Overlay)技术按需构建承载于物理网络之上的虚拟网络通道。而对于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而言,“软件定义”是其核心,而与虚拟化相关的软件技术只是技术方案之一,还有很多其它软件相关技术也很重要,例如:在软件定义网络中支持对数据层进行统一编程控制的控制层南向接口(例如OpenFlow)、在软件定义存储中用于组建和管理存储集群的分布式软件技术等等,它们都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软件定义”并不仅仅体现在数据中心中引入的一些软件技术。“软件”和“硬件”是系统实现的两种手段,其中软件的优势在于灵活,劣势在于性能。当前,随着以x86为代表的通用可编程硬件平台的性能不断提升,以其为基础的软件系统的性能也获得了极大的改进;同时,针对当前互联网应用普遍具备的海量、高并发等访问特征,过于强调单个节点的能力已经不再必要,而基于分布式软件的多节点协作则成为提升系统的性能、容量、可用性等指标的首选方案。在这一背景下,软件方案能够提供的“按需定义”能力就具有了非常突出的价值:业务通过控制层提供的API接口发送资源调配请求,进而驱动控制层通过其南向接口对数据层进行控制,实现资源能力的最终交付。
“软件定义”有利于推动数据中心在资源的建设、管理和交付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但同时它对传统数据中心造成的巨大变革也导致了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数据中心资产管理:在传统的以硬件设备为主体的数据中心中,与硬件紧耦合的软件通常被作为配套服务被打包采购和管理。而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中,控制层软件、数据层硬件等设备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由此导致的分工界面划分、运维责任认定等都将成为软件资产管理面临的难题;
数据中心运行维护:“软件定义”的优势在于灵活按需,因此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运行维护就需要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做及时的调整,虽然自动化手段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这仍旧需要数据中心的运维人员能够以Devops方式融入到业务的研发和创新中,从而对运维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开源软件技术实践:软件的开放性推动了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发展,开源技术更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开源软件依赖于社区的相对松散的研发模式,使得其在功能、性能、稳定性等方面都与商业软件存在差距,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开源技术完善软件定义方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关键在于利用软件技术提升了数据中心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在业务的驱动下,灵活按需地交付各类资源。“软件定义”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传统的数据中心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但是数据中心的相关从业者们必须紧跟和把握这一潮流,进而获得新的收益增长。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重点在于能够在软件方式的驱动下,实现数据中心资源运行的自动化,按需满足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创新服务的资源需求。
NFV正在发生的网络革命
全球范围内,面临着OTT(往往是轻型的新兴运营商)对于核心电信业务的强势冲击,通信行业传统上所秉持的“高性能、高可靠、高成本”发展路线已经难以为继,投入与收入“剪刀差”不断扩大。运营商深刻认识到必须转型,网络需要改变,需要从硬件向更灵活的软件方向转变。
第11期 | 2015年11月01日
NFV正在发生的网络革命
NFV正在发生的网络革命
产业界的需求,对NFV发展的源动力
全球范围内,面临着OTT(往往是轻型的新兴运营商)对于核心电信业务的强势冲击,通信行业传统上所秉持的“高性能、高可靠、高成本”发展路线已经难以为继,投入与收入“剪刀差”不断扩大。运营商深刻认识到必须转型,网络需要改变,需要从硬件向更灵活的软件方向转变。
与此同时,运营商面临快速的业务增长需求,特别是移动数据业务飞速增长。例如,自2007年以来,AT&T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100,000%。传统基础通信网络因为其网络的复杂、刚性、高成本性、低创新性,不能满足互联网催生的新的业务形态对于灵活动态配置网络资源、高效利用资源、公平进行资源分配的需求,网络方面存在大量独立的“烟囱”群——这些使得基础通信网络的总体成本居高不下。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自2012年被提出,其目标是通过标准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来取代私有专用的网元设备。现在的市场主流是使用X86复杂指令集芯片的服务器实现NFV设备,也有少数基于ARM精简指令集的设备,例如Freescale推出的基于ARM的NFV CPE专业芯片。由此带来的几个好处,其一是通过NFV,运营商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随意添加和控制虚拟设备,无需在新增和改变每个业务时都要相应改变其硬件系统,应用的开发周期会大幅缩短。借助NFV的实现,必然带来设备支出的大幅下降,这也就意味着运营商的CAPEX支出必然减少,是企业业务弹性扩展和未来发展最可靠的动力。其二是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充分发挥设备集群的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服务链的方式实现多种不同设备的快速上线开通。据ETSI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月29日,ETSI的NFV ISG(NFV规范组)已经拥有来自全球通信业界的95家成员单位以及153家参与单位。
纵观全球,几乎所有主流运营商都在快速部署NFV,ETSI NFV ISG 测试项目已经超过了30个。美国AT&T 2013年启动其Domain2.0 计划,旨在通过SDN/NFV技术将网络基础设施从以硬件为中心向以软件为中心转变,实现基于云架构的开放网络。Telefonica 推出UNICA计划,主要是通过SDN,NFV技术实现多租户,多供应商的自动部署、弹性扩展、灾备等服务。国内几大主流运营商也纷纷采取应对,积极与厂商合作,安排NFV相关产品的测试和试商用。中国移动宣布成立了NovoNet2020项目,旨在通过NFV和SDN技术,以DC为部署核心,以MANO/SDN Controller 为管理核心,以虚拟化软件化实现网元功能,以SDN技术实现网络灵活调度的电信云。为此,中国移动还成立了OPNFV(Open Platform for NFV)实验室,提出坚持软硬件解耦,坚持运营商级的服务品质,坚持开源合作,坚持能力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思路。中国联通也成立了SDN/NFV联合创新中心,并推出了CUBE-Net2.0项目,其重点也体现了面向云服务的弹性网络设计理念,通过在数据中心和用户中心充分解耦服务、网络逻辑和部署,以期达到最佳的网络服务能力。
从各个运营商的动态来看,NFV的软硬件和服务市场将迅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链各方的关注度也在不断的增加。核心网的EPC、IMS是当前NFV化的主要课题,在承载网,传输网和接入网,各种接入的网关设备,WLAN AC,负载均衡,防火墙也是厂商在努力NFV化的目标。随着5G无线网络的进程,无线核心网设备和基站的虚拟化也将是业界的关注。对设备商而言,这是一次转型的机会,有助于企业从重资产、封闭式的企业结构向轻资产、快速创新的轻型企业转型。从对全球运营商的市场调研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运营商计划在2015-2016年部署商用虚拟企业网关(vCPE)和虚拟服务链(Service Chaining),接下来还有vBras, vIMS, 及vCDN等虚拟化设备。
NFV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有诸多的优点,NFV大规模部署现在还面临很多的挑战,包括数据转发性能,系统稳定性,安全性,业务部署方式,容错机制,与现有硬件如何并存,基于业务需求的自动系统扩展,管理层如何对上层OSS对接, 多厂商协同,接口与服务标准化,系统数据分析等等。
其中性能和稳定性是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底层的系统平台天生不是为运营商级别的服务设计的,所以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有很大欠缺,电信设备需要高达99.999%的可靠性,但是虚拟化技术为NFV的高效率带来了额外风险,虚拟化可靠性比较低,转发性能(尤其是小包)目前不及硬件设备。在系统稳定性方面,我们利用了云计算中的容错机制,通过系统冗余的设计,达到运营商99.9999%的稳定性要求。在多厂商集成方面,NFV部署和集成包括NFVI的集成、VNF的集成和业务网络的集成,涉及的系统、厂家、地域、接口都非常多,工程难度比目前公共云/私有云更高。同时对于上层管理平台设计,系统性能监管,大数据分析方面,我们也都做了很多的探索和优化,使得NFV的大规模部署成为可能。 赛特斯的发展思路面对挑战,赛特斯提出了柔性网络的理念,将可感知,可重构,可演进作为我们的行动纲领,在网络设备层,用基于NFV技术的虚拟化网络设备取代传统的专用网络设备,提供更加灵活、价格更便宜的网络设备。
赛特斯开发出业界首款高性能宽带接入设备vBRAS,及网络设备虚拟化平台NFVI,目前正在进行CPE、Firewall等设备的虚拟化工作,之后将整个POP节点虚拟化,并引进新的服务链产品形态。从管理角度,使用虚拟接入设备便于集中部署管理,配合运营商的目标,更加便于支撑海量用户的接入服务,柔性网络NFV比较适合大规模集中部署,利用虚机资源池的方式可以方便的实现扁平化,集中化的管理,把原来分离部署的接入设备汇聚,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集中式系统的扩展和升级。从用户角度,赛特斯NFV可以关联用户体验,提供弹性服务和动态业务支撑。NFV设备具备对业务用户体验感知的能力,网元设备可以根据业务感知的情况,通过服务链的方式,实现弹性的动态调整。另外,虚拟接入网络便于网络的快速扩张,用户发展,支持流量的动态调度,提升网络可靠性。在基础网络之上,我们运用SDN的技术理念,实现基础网络的灵活管理,结合SDN和NFV技术,推动运营商和企业向互联网灵活开放的方向发展。
尽管全球仍处于向NFV/SDN网络架构演进的初期阶段,但许多运营商已经在今年着手从概念验证测试和实验室评估上升到NFV的商用部署。作为柔性网络与柔性服务理念的开拓者和引领者,赛特斯与行业组织、开源社区如CCSA、OPNFV等,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如惠普、风河公司等,积极开展合作,为行业标准的演进和NFV新技术的研究持续贡献力量,积极推进虚拟化发展,赛特斯将继续积极联合运营商、标准组织、OTT等行业伙伴及开发者,共建合作共赢的NFV生态圈。
探索SDN部署的原始驱动力
这场发起于IT界的运动,给传统CT领域的玩家带来的新的冲击和挑战。与其说SDN带来的是网络架构上的创新,不如说SDN代表的是网络领域理念上的突破。在SDN框架下,网络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设备,而是提供高速转发能力的资源,而且是连通各类其它资源的资源。
第10期 | 2015年03月01日
探索SDN部署的原始驱动力
探索SDN部署的原始驱动力
从2009年Nick Mckeown首次提出SDN的概念,到最近刚落幕的SDN旗舰会议ONS 2015,SDN技术已迈过炒作的高峰,逐渐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SDN部署的急先锋Google已基本完成其数据中心网络的SDN改造,在本届ONS上并没有进一步展示其关于SDN的新应用场景;公有云巨头微软和阿里巴巴则分享了他们关于SDN在云服务上的实战经验;而电信运营商AT&T也宣布继续推进其网络向SDN转型的Domain 2.0计划,基于SDN的"Network on Demand"解决方案衍生的"Switched Ethernet"服务已在全美100多个城市得到部署。
这场发起于IT界的运动,给传统CT领域的玩家带来的新的冲击和挑战。与其说SDN带来的是网络架构上的创新,不如说SDN代表的是网络领域理念上的突破。在SDN框架下,网络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设备,而是提供高速转发能力的资源,而且是连通各类其它资源的资源。这一视角的转变是从上层业务看底层网络自然而然发生的,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SDN主要由外界推动。从资源的角度看网络,资源应处于被调度的地位,业务需充分挖掘利用网络的能力,网络很大程度上处于动态改变的状态;从设备的角度看网络,设备会处于中心的地位,运维人员只需要保证网络正确运行即可,网络部署后大多处于静态(有说法甚至认为网络运维人员的工作最好是在家休假:不对设备进行操作是保证网络正确运行的最好方式)。
这场运动由IT界发起,除了上述外部环境的一些促成因素之外,CT行业本身的封闭性是扼杀此类变革萌芽的内部原因。IT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是封闭的垂直架构,从80年代起开始转向开放的水平架构,其基本思路是软硬件解耦,硬件管性能,软件管功能,这样的分工经实践证明,不仅有利于打破厂商锁定,创建广泛的产业链,而且非常有利于业务创新。而CT界则始终坚守封闭的垂直架构,软硬件一体化,追求电信级与高性能,形成了一个复杂无比、刚性而昂贵的网络,还在不断繁衍扩大,成本居高不下,业务创新举步艰难。CT并非没有向IT学习其分层的水平架构,其在不同的网络技术领域不断尝试控制与交换/转发/传送的分离以及集中控制的思路,如核心网中的SS/IMS、承载网中的MPLS、传送网中的ASON 等,然而学习得始终不到位、不彻底。这些探索都是各个专业自己的独立探索,只涉及有限的专业领域或网络层面,开放性极其有限,标准化程度很低,并没有形成统一、跨网、跨层、跨域、跨技术和跨厂商的网络架构、接口和协议,自然也没有带来全局性的影响力和突破性。
因此,实现网络向SDN方向演进的首先要挑战就是理念上的转变:切实将网络看成可被开放调度的资源。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连通这类功能相关的资源;二是带宽、延时这类性能相关的资源;三是流量内容这类附加增值的资源。上述三类资源都需要提供可被调用配置的接口,这些接口的设计需要以更好、更方便地服务于业务为准则,而并非从设备可提供的功能角度出发。在SDN控制器与标准混战的时期,部署SDN可以先集中精力于业务相关的部分,一方面该部分是SDN部署的原始驱动力,是SDN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即便SDN控制器和标准得到统一,具备可靠性的SDN应用开发仍然是一个持续的巨大挑战。
其次,破除电信级与高性能的迷信。按照普适的80:20原则,实际部署中80%应用无需所谓的电信级高质量,20%高质量业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质量也是值得商榷的。人们根深蒂固的电信级性能标志性指标:业务保护切换时间50ms以及网络节点5个9的可用性源自何处?说不清道不明,用户不一定买这个账,运营商自己也是包袱沉重、步履艰难。退一步讲,即便对性能和服务质量有担忧,部署SDN可以先从网络边界处着手,一方面网络边界接入部署场景广阔,对可靠性和性能要求并没有特别高;另一方面基于边界的SDN也已经被不少应用场景,如数据中心网络虚拟化,成功验证过;而且网络边界最贴近流量源头,能获得最为丰富的语义,应用场景足够复杂,从此处着手更能发挥SDN优势并获得最大价值。
最后,组建具备网络和分布式系统背景的研发团队。做好SDN,网络基础知识是必备的条件。然而在商用部署环境下,无论是SDN控制器还是SDN应用必然是大型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开发、调试、优化都要求研发团队熟悉相关的专业技能。因此,并非可以简单地通过提升原有网管人员的编程能力达到此目标,SDN相关的开发更倚重于分布式系统知识。此外,SDN还带来的研发和运维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组织将开发、运营和质量保障设为各自分离的部门,这导致开发与运营之间存在着信息“鸿沟”──运营人员要求更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开发人员则希望基础设施响应更快,而业务用户的需求则是更快地将更多的特性发布给最终用户使用。部署和应用SDN需要坚持将开发和运营进行合并,采用DevOps的模式,以便按时交付软件产品和服务,即时对系统错误进行修复和持续热升级。